分類: 其他資源
2013年網路最常用字 「404」居冠
2013 年 11 月 12 日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 報導,根據美國研究機構「全球語言觀察」(The Global Language Monitor) 所做的統計,2013 年網路上最常使用的英文詞彙和專有名詞或人名,第一名為「404」(找不到網頁或檔案的錯誤訊息),第二至第五名則依序為「Fail」(失敗)、「Hashtag」(關鍵字標籤 #)、「@Pontifex」(教宗方濟各的推特帳號)、「The Optic」(光學)。最常使用的片語第一名則是「Toxic Politics」(有毒政治,用來指攻擊競選對手的宣傳手法),「Federal Shutdown」(美國聯邦政府關門) 為第二名,「Global Warming/Climate Change」(全球暖化/氣候變遷) 則是第三名。
七夕情人節小遊戲,Google Doodle 搭起牛郎、織女相聚的橋樑
2013 年 08 月 13 日
13 日適逢中國七夕情人節,Google 特地推出對應的 Google Doodle 慶祝,讓戀人們可以為牛郎、織女們搭起相聚的橋樑。
事實上,七夕 Google Doodle 是個 HTML 小遊戲,使用者可以利用滑鼠抓取喜鵲後放在相應的顏色位置上,為牛郎、織女們搭起相聚的喜鵲橋。在您搭橋時,牛郎和織女們也會同步往前走,但您的動作必須夠快,否則牛郎和織女雙雙都會落水,成為落湯雞!
不過,隨著使用者讓牛郎和織女相聚的次數越來越多,關卡也會越來越難,現在就來挑戰,看您能打到第幾關!
Google Reader 今起停止服務
2013 年 07 月 01 日
Google 2005 年推出的閱讀器 Google Reader 免費服務,可線上或離線閱讀 Atom 和 RSS,也就是說在一個介面中,可同時閱讀各網站發布的最新文章,不用一一打開各網站,但因使用人數逐漸減少,7 月 1 日起將停止服務,對於原有使用者,Google 給予 3 個月的轉換期,讓使用者可循序轉換閱讀器。
Google 這項決定引發眾多使用者不滿,他們表示其他家的閱讀器服務,無法提供和 Google 一樣水準的服務。美國科技雜誌和網站也紛紛表示這是個錯誤的決定,但由於社群網站興起,越來越多使用者透過 Facebook 或 Twitter 接收新訊息,閱讀器已經成為明日黃花。
Google 退出閱讀器市場,不少公司虎視眈眈,等著搶食 Google Reader 的數百萬名使用者,另有有謠傳指出 Facebook 也計畫推出閱讀器服務。
下表為其他閱讀器的比較:
上線僅一年 「Yahoo奇摩生活+」20日終止服務
2013 年 06 月 05 日
Yahoo!奇摩去年 5 月和愛評網合作,推出美食旅遊平台「Yahoo!奇摩生活+」;不過,經過一年後,「Yahoo!奇摩生活+」日前宣布今年 6 月 20 日正式終止服務。
Yahoo!奇摩公告表示:「未來,網友仍然可以使用 Yahoo!奇摩首頁上的網頁及商家搜尋功能找到並瀏覽 iPeen 愛評網的餐廳和商家資訊。網友原來在 iPeen 愛評網所建立的個人檔案和發表的文章仍然可於 iPeen 愛評網繼續使用,不會衍生任何帳號移轉的問題,權益不受影響。Yahoo!奇摩與 iPeen 愛評網將繼續努力提供優質的服務給您!」
至於雙方為何結束合作?根據報導,愛評網表示單純是合約到期。
Google 調整搜尋措施 歐盟測試 1 個月
2013 年 04 月 26 日
被搜尋同業指為壟斷市場的 Google 本月稍早向歐盟提交改善搜尋同業競爭力和增加消費者選擇的措施方案,歐盟 25 日開始對 Google 實施「市場測試」一個月,檢驗 Google 這些措施成效,期間競爭同業提出相關意見,歐盟將匯集各路意見做成總評,Google 這些措施如果過關,歐盟將責成 Google 實施五年,若有違背,將重罰 Google 全球營收的 10%。
Google 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線上資訊與網路商務入口,在歐洲獨占 90% 搜尋市場,在美國占 70%。包括微軟經營的入口 Ciao 在內,以及 Nokia Expedia 與 TripAdvisor 等 17 家公司,向歐美反托辣斯機關申訴 Google 壟斷市場。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貿易委員會今年 1 月結案,結論是沒有證據顯示 Google 操縱搜尋機制來傷害競爭對手。
歐盟 2010 年開始調查 Google 有無以不公平手段扼殺競爭,後來提出 Google 有限制消費者選擇和妨礙同業競爭的幾個領域,Google 讓步,本月稍早就這些領域向歐盟提出改善方案。
Google 所提措施包括,在搜尋結果上,更清楚標示哪些結果來自 Google 自己的服務 (Google News、Google Maps,以及 Google 本身的購物、機票搜尋功能),供用戶分辨「自然」的搜尋結果和 Google 推銷的產品。
Google 並同意展示競爭對手的搜尋結果,以及和那些對手的服務連線。Google 並提供新聞出版業一款機制,讓他們監控他們的內容被 Google 摘刊的情況。
歐盟對 Google 問題的立場比美國強硬,但歐盟處理競爭事務的部門表示,希望反托辣斯的測試結果是和 Google 達成協議,也就是同意 Google 的改善措施,並依法要求 Google 遵守那些措施五年。若五年內違背承諾,將罰 Google 年度全球營收的 10%,相當於 50 億美元 (台幣1500億元)。
Google 的 17 個最大競爭對手矢言仔細檢視 Google 的新措施。由 Google 競爭對手組成的 FairSearch Europe (歐洲公平搜尋) 表示,改正 Google 濫用獨占地位的最重要補救應該是,Google 以什麼標準排列、展示所有其他網站,就必須以同樣的標準對待它本身的產品和服務。(udn.com)
街景車收集私人無線網路資料,Google 遭德國罰款 14 萬 5 千歐元
2013 年 04 月 23 日
Google 街景車在 2010 年被爆收集私人無線網路通訊資料,而引起軒然大波,後來 Google 在 2011 年推出選擇讓 Google 街景車收集資料的方式,不過還是逃不過德國法院的罰款。Google 22 日傳因 Google 街景車收集私人網路資訊,而遭德國資料保護與資訊自由委員會罰款 14 萬 5 千歐元 (台幣約 563 萬 7,362 元)。
Google 聲稱收集私人無線網路資料是單一工程師的個人錯誤,不過 Google 街景車會收集未加密的無線網路的訊號上所有可收集的資料,由於在當時 (2006 年) 許多人都被保護自己的無線網路,因此其中也包含了私人電子郵件、網站互動和線上聊天等資訊。
當時這起新聞對 Google「不為惡」(Don’t be evil) 的座右銘是十分大的打擊,希望 Google 因此所受到的教訓,可以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因為 Google 在德國所付出的罰款對於 Google 的營收來說不過九牛一毛,搞不好一個資深 Google 工程師的年薪都比這個數字高。
Google Reader 將於 7 月 1 日停止服務
2013 年 03 月 14 日
Google 13 日宣布春季第二輪清理名單,擁有許多死忠使用者的 Google Reader 赫然在列。
Google 在官方部落格宣布春季第二輪清理名單,列出即將停止服務的 Google 產品和服務,廣受歡迎的 RSS 資訊收集服務 Google Reader 也在其中。Google 於 2011 年開始進行首輪春季清理,當時停止 Google Desktop 等 Google 產品,之後於 2012 年清理了 Google One Pass、Picasa for Linux、Picasa Web Albums Uploader for Mac 和 Picasa Web Albums Plugin for iPhoto 等 Google 產品和服務。
在春季第二輪清理名單中,與 Google Reader 一起停止服務的 Google 產品包括:
用來在 Google Earth 和 Google Maps 上加入 3D 建築的 Google Building Maker 將於 2013 年 6 月 1 日停止服務;
讓 Microsoft Office 可以直接儲存檔案到 Google Drive 的 Google Cloud Connect 外掛將於 2013 年 4 月 30 日停止服務,Google 推薦直接使用 Google Drive 桌面版代替;
Google Voice for BlackBerry 將於下星期停止服務,Google 建議改用 HTML 網頁程式;
Search API for Shopping 可以讓開發者建立基於 Google Product 搜尋資料的購物程式,將於 2013 年 9 月 16 日停止服務。Google 將著重在透過 Google Shopping 提供更好的購物經驗;
Snapseed Desktop for Macintosh and Windows 將從今天 (14 日) 開始停止販售和更新,Google 推薦直接使用 Android 或是 iOS 版本。
根據 Google 的說法,Google Reader 雖然有著一群死忠使用者,不過近年來使用率逐年下降,因此決定將於 2013 年 7 月 1 日停止這項服務。而需要備份 RSS 資料的使用者可以利用 Google Takeout 下載 RSS 清單。
Google 將天災動態與地圖結合 推出地圖查天災新服務
2013 年 03 月 08 日
Google 將全球地震、海嘯、颱風等天災的預報和即時資訊與 Google 地圖整合,推出英文叫做 Google Public Alerts 的網路服務。無論是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或桌上型電腦,只要鍵入地點或災害類型,就可掌握災害動態。例如,3 月 7 日花蓮發生規模 5.6 地震,只要鍵入 Taiwan 就可查到相關資訊 (星號為震央)。Google 還提供建議行動與相關的新聞報導。
超個人資料搜尋時代來臨
2013 年 01 月 21 日
根據外電報導,臉書的社交圖表搜尋 (graph search) 功能宣告了超個人資料搜尋的時代來臨,也將點燃與 Google 和 Bing 等搜尋引擎間的新戰火。
專家指出,深化行動服務將是決定誰脫穎而出的致勝關鍵。
超個人 (hyper-personal) 搜尋市場的競賽早已如火如荼展開:Google 上個月剛推出超個人搜尋工具 Google Now,但只適用於桌上型電腦;微軟 Bing 也在瀏覽器加入社交搜尋服務。臉書加入戰局後,將掀起搜尋技術大革命。
個人化搜尋並非創新,亞馬遜、Netflix 和 Pandora 等公司已行之有年,他們成功的秘訣是搜尋範圍僅限於特定客戶和特定商品。
但搜尋引擎業者的最大挑戰是搜尋對象不明確,只能在龐大、公開的資料庫中大海撈針。
現在 Bing、Google 和臉書都能找到你的朋友、你的喜好、行蹤和度假行程等資訊,顯示在大數據時代,搜尋引擎都能滲透用戶的數位檔案,配對出類似結果。
但 PCWorld 專欄作家保羅經過測試,發現 3 個個人化搜尋引擎各有特色。臉書能掌握用戶的人際關係和喜好,深具發展潛力。例如,輸入「朋友的朋友中去過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人」,就能找到可提供你旅遊建議的朋友。
Google 則是掌握用戶上網習慣。該公司 1 年前曾經推出強化個人化服務的 Search Plus Your World,把 Google+ 的檔案、企業網頁和照片分享網站 Picasa 納入搜尋結果。
上月再推出號稱智慧幫手的 Google Now,可根據你的搜尋習慣提供有用資訊。
Bing 則仰賴盟友臉書提供個人化搜尋,在瀏覽介面的側邊欄上更新用戶臉書朋友的狀態、分享的連結和發布的訊息等,並納入 Twitter Quora 和 Google+ 等社群網站上的資料。
保羅指出,個人化搜尋的致勝關鍵是行動服務,人們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為超個人資訊開創成功契機。
Comscore 最新數據顯示,主要網路搜尋裝置已經日漸從桌上型電腦轉成行動裝置。
行動科技不僅能為搜尋引擎開拓新的資料蒐集可能性,也讓它們根據用戶的行為模式 (像是在何時、做什麼事) 強化情境感知功能,傳送更準確的搜尋結果。
例如,幾年後臉書推出的行動版的社交圖表搜尋,或許能在我們經過某間餐廳時,通知我們有多少朋友對它按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