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hyper-personal

超個人資料搜尋時代來臨

根據外電報導,臉書的社交圖表搜尋 (graph search) 功能宣告了超個人資料搜尋的時代來臨,也將點燃與 Google 和 Bing 等搜尋引擎間的新戰火。

專家指出,深化行動服務將是決定誰脫穎而出的致勝關鍵。

超個人 (hyper-personal) 搜尋市場的競賽早已如火如荼展開:Google 上個月剛推出超個人搜尋工具 Google Now,但只適用於桌上型電腦;微軟 Bing 也在瀏覽器加入社交搜尋服務。臉書加入戰局後,將掀起搜尋技術大革命。

個人化搜尋並非創新,亞馬遜、Netflix 和 Pandora 等公司已行之有年,他們成功的秘訣是搜尋範圍僅限於特定客戶和特定商品。

但搜尋引擎業者的最大挑戰是搜尋對象不明確,只能在龐大、公開的資料庫中大海撈針。

現在 Bing、Google 和臉書都能找到你的朋友、你的喜好、行蹤和度假行程等資訊,顯示在大數據時代,搜尋引擎都能滲透用戶的數位檔案,配對出類似結果。

但 PCWorld 專欄作家保羅經過測試,發現 3 個個人化搜尋引擎各有特色。臉書能掌握用戶的人際關係和喜好,深具發展潛力。例如,輸入「朋友的朋友中去過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人」,就能找到可提供你旅遊建議的朋友。

Google 則是掌握用戶上網習慣。該公司 1 年前曾經推出強化個人化服務的 Search Plus Your World,把 Google+ 的檔案、企業網頁和照片分享網站 Picasa 納入搜尋結果。

上月再推出號稱智慧幫手的 Google Now,可根據你的搜尋習慣提供有用資訊。

Bing 則仰賴盟友臉書提供個人化搜尋,在瀏覽介面的側邊欄上更新用戶臉書朋友的狀態、分享的連結和發布的訊息等,並納入 Twitter Quora 和 Google+ 等社群網站上的資料。

保羅指出,個人化搜尋的致勝關鍵是行動服務,人們隨身攜帶的行動裝置為超個人資訊開創成功契機。

Comscore 最新數據顯示,主要網路搜尋裝置已經日漸從桌上型電腦轉成行動裝置。

行動科技不僅能為搜尋引擎開拓新的資料蒐集可能性,也讓它們根據用戶的行為模式 (像是在何時、做什麼事) 強化情境感知功能,傳送更準確的搜尋結果。

例如,幾年後臉書推出的行動版的社交圖表搜尋,或許能在我們經過某間餐廳時,通知我們有多少朋友對它按讚。